词典 » 驳议
驳议
驳议的意思
- 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駁議」
- 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駮議」
- 持不同意見
驳议的拼音
bó yì
驳议的英文
correct
驳议的注音
ㄅㄛˊ ㄧˋ
驳议的出处
- 東觀漢記.卷十七.宋均傳:「數納策謀,每駁議,未嘗不合上意。」
- 後漢書.卷四十三.朱暉傳:「國家樂聞駁議,黃髮無愆,詔書過耳,何故自繫?」
- 漢.蔡邕.獨斷:「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:『章』,二曰:『奏』,三曰:『表』,四曰:『駮議』。」
- 後漢書.卷四十八.應奉傳:「又集駮議三十篇,以類相從,凡八十二事。」
- 後漢書.卷三十六.鄭興傳:「若復遣之,虜必自謂得謀,其群臣駮議者不敢復言。」
驳议的造句
暂无信息
驳议的近义词
暂无信息
驳议的反义词
暂无信息
驳议的拼音为 bóyì ,注音是ㄅㄛˊ ㄧˋ, 英语是 correct , 繁体写为“駁議”。 驳议有三个含义。 驳议的第一个意思是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駁議」。 東觀漢記.卷十七.宋均傳:「數納策謀,每駁議,未嘗不合上意。」;後漢書.卷四十三.朱暉傳:「國家樂聞駁議,黃髮無愆,詔書過耳,何故自繫?」 。 驳议的第二个意思是漢時臣屬對朝廷決策有異議而上書,稱為「駮議」。 漢.蔡邕.獨斷:「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:一曰:『章』,二曰:『奏』,三曰:『表』,四曰:『駮議』。」;後漢書.卷四十八.應奉傳:「又集駮議三十篇,以類相從,凡八十二事。」 。 驳议的第三个意思是持不同意見。 後漢書.卷三十六.鄭興傳:「若復遣之,虜必自謂得謀,其群臣駮議者不敢復言。」 。 驳议的近义词暂无记录, 反义词亦无记录。 驳议的开头是“驳” 。 驳议的结尾是“议” 。